时间:2022/9/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蜡染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技艺上说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调制的染料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的图案。”

“那染料不会浸染到用蜡画的地方,是不是因为被蜡封住了,染料进不去?”

盛夏时节,在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板万村,一场别开生面的蜡染培训课在非遗传承人与当地村民的对话中有序开展。

日前,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赴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板万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在板万村,服务队以非遗文化传播助力乡村振兴为切入点,以专业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切实满足当地发展需求,在乡村振兴路上展示亮丽的青春风采。

册亨县丫他镇板万村是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保存完好的布依族村寨,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村寨、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被誉为“最后的布依家园”。

在板万村,服务队根据村寨的发展需要,向板万村的少年儿童、当地群众,以及慕名而来开展研学活动的深圳大、中、小学生举办扎染制作体验活动。多层次、全方位让大家了解、喜爱、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参加扎染制作体验活动的深圳高一学生张晗说:“很幸运能到贵州传统村落开展研学活动,使我们更进一步地看到中国乡村的变迁和发展,感受非遗文化。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处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理应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到祖国的乡村建设中。”

为提升当地绣娘的蜡染技艺,拓宽就业路径,服务队向当地绣娘开设了为期三天的蜡染培训班,以“授‘蓝花’技艺,传非遗之美”为主题,特意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授蜡染理论知识、面对面教授蜡染技艺、手把手教导染料古法起缸等蜡染知识;为帮助板万村做好旅游宣传和推广,服务队深入景区实地考察,了解布依文化,挖掘独特旅游资源,为板万村设计旅游攻略,用专业知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在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中,服务队围绕研学、非遗、传统村落三个调研主题,以召开专家座谈会、走村串寨、与村民交流等形式,收集调研报告素材,为板万村的旅游发展出谋划策。红糖、红糖奶茶是板万村的特色旅游产品,其包装设计较为单一,制约着产品的销售。为解决这一问题,服务队利用专业所学,实地了解当地民族文化、人文风情,结合当下发展势头良好的“盲盒”营销思维,为板万村的特色旅游产品重新设计了包装,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的连连好评。

“通过与学生一同开展‘三下乡’活动,不由感叹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为村民们那份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同深感骄傲。同时,能够用专业所学赋能美丽乡村的建设,对我们意义重大。”参与此次活动的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老师杨珺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凯

编辑王一丁潘承丽

二审罗安宇

三审黄晓青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17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