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周,亩,50万元;黄金财,22亩,11万元;王朝显,44.25亩,22.6万元;……在册亨县双江镇坝麦村,村民将林地及林业资源流转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中,林子还在山上,自己不用花费力气将其砍伐售卖就能变现,一夜之间,不少贫困户银行卡上多了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数目。册亨县林业资源丰富,全县林业用地.8万亩,森林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69.74%,是贵州省林业重点县,也是黔西南州林业的一面旗帜。册亨群山葱郁杨显东摄今年以来,册亨县将特色林产业确定为“一县一业”发展,抢抓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机遇,选择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为一体,融生态产品、林产品供给于一身,走出了一条国家得林木、社会得生态、地方得投资、企业得效益、农民得收入的“五得”新路子,绘就了一幅绿色的生态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册亨县得到了生动实践。册亨县紧抓省林业局定点帮扶机遇,省林业局和册亨县共谋共划,编制《册亨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一期)可研报告》,第一阶段规划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2.65万亩,总投资2.5亿元,建设周期为30年。经省林业局协调,国开行贵州省分行向册亨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发放贷款2亿元,第一批贷款资金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金融贷款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由县林茂公司自主运营,优先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林地林木纳入国家储备林项目,在极贫乡镇双江镇的洛法村和秧坝镇福尧村进行试点,逐步向全镇、全县推开全覆盖建设。该县以整乡整村整组整寨易地扶贫搬迁区域为重点,优先流转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林地林木,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林地林木流转农户在国家储备林建设中就近就业。由平台公司集中收储易地扶贫搬迁区域的山林地、承包地、宅基地和地上林木资产,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林地林木资源变为股权、林地林木收储资金变为股金、易地搬迁新市民变为股民,盘活“三块地”,推进“复垦复绿”,破解“三变改革”难题,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同时按照“一县一业”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调整林种结构,重点建设以油茶、杉木、桉树、花椒、核桃等产业。北部片区重点以花椒、核桃、油茶为主,着力打造椒果基地;中部片区重点以杉木、桉树、油茶为主,兼顾实施部分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着力打造以高峰村、秧庆村为中心的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基地;南部片区和高速公路两侧重点以油茶为主,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着力打造“中国油茶名县”。以县级平台公司为主体,大力推广“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引导林农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采取林地入股、林木流转方式参与,不断提高贫困群众产业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林地流转、林木收储林农直接快速获得经济收入。采取林木流转资金一次性兑现,林地入股收益按公司60%、合作社10%、农户30%的纯利润分6次进行分红,每5年分红1次的方式,共同开发国家储备林建设,让群众穿上“国储衣”、吃上“定心丸”。国储林项目实施完成后,可累计为全县提供近2万个生态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总测量.79亩、总评估.79亩,其中双江镇.55亩、秧坝镇.24亩,累计签订林木流转合同户.62亩.97万元,已兑现资金.41万元,涉及人口户林地.43亩。双江镇洛法村洛法组贫困户黄宝龙一家5口人,流转林地51.45亩,获得收入达.12元,人均增收6.4万元,通过参与国储林项目建设实现了脱贫。同时,册亨县开创生态扶贫新局面,亩安排一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2.65万亩国家储备林可实现生态护林员53人就业,从而巩固脱贫。目前全县已安排名生态护林员。年,全县林业产值预计可达49亿元,比上年增加33.87%,林业发展带动从业人员10余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2.5万人以上。册亨县写好生态发展答卷,把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作为“脱贫摘帽”和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抓手,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匡奇燃编辑钱星星
刘义
编审陈俎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76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