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争做发展“干将”、改革“闯将”、攻坚“猛将”,这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对广大党员干部发出的“动员令”。去年以来,黔西南州紧扣乡村振兴主题,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分类推进、精准施治,在坚定“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的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正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奉献智慧和力量。10月1日起,我们聚焦黔西南州7个省级、32个州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选取名村支书、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推出系列融媒体报道《员干将》,一起去看他们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经验成效。本期请看——黄安志:巧洞村里的多个日夜黄安志在查看灵芝长势年2月26日,这个日子,深深地刻在了黄安志的心里,并且记得很牢、很牢。因为——那一天,是他新婚的第三天。那一天,他背起行囊奔赴一线,开启了崭新的驻村生涯。来不及与新婚爱人多一天的温存,更不敢期望度蜜月这种“奢侈”的词汇。能够挤出时间来结完婚,在黄安志看来已经是一件让他感到高兴的事情了。年2月26日,就职于册亨县政协的黄安志受组织委派,到册亨县丫他镇巧洞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蓦然回首,时至如今已是4年7个月的光景。黄安志看似无心地拿出手机,找到计算器,将4年7个月换算成天数。“哇哟,天!只知道驻村时间很长,不仔细这么一算,还不知道竟然有多天了。”看到这个数字,黄安志脸上先是表现出略微震惊的表情,而后又马上消失、恢复平静。黄安志在看村里“五小园”建设效果之所以感到震惊,是从来没有去细数过在村里蹲了多少天,也没有去想过驻到何时才是尽头。之所以恢复平静,是在他震惊的这几秒时间里,4岁的老大和2岁多的老二两个孩子一起玩耍的身影从他脑海中飘过,初来村里向单位争取项目种下的枇杷树、樱桃树都已经结满了果实……每一种可以用时间形成对比的事物,都在衡量着余天的长度。“在巧洞村驻村的这多个日夜,对家人是数不过来的愧疚。但当村里老百姓对我投来信任的目光,那一刻我心里又是满满的成就感,又会给我增添无尽的动力。”黄安志说,巧洞村是全省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一村两寨全是苗族群众,村里苗族文化浓厚。自己身为布依族,从一开始进村时听不懂群众说话,到如今能够听懂群众间的苗语交流,部分简单的语言还能够对答得上,这都是这余天和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起奋力建设美好家园换来的结果。黄安志走在治理完善的河道边上“得益于各方鼎力支持,我来驻村之后,巧洞村新挖林区路5.7公里、新硬化产业路4.6公里、实施河道治理工程2.4公里。”黄安志说,这是村里最明显的变化,也是给群众带来的最实惠的好处。种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建好了基础设施,到村里投资兴业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如今,册亨县布依酒业有限公司在巧洞村在天然林下仿野生种植灵芝亩,青杠林下一朵朵灵芝如同跳跃的音符;村里群众流转土地种桑养蚕亩,自己通过发展产业增收的同时,还带动其他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深秋里翠绿的桑叶成了种桑养蚕群众的“绿色提款机”;通过实施“五小园”改造,州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的建设越来越有模样,“幽美苗寨·森林人家”跃然眼前……林下灵芝产业秋日的桑树绿油油的“我们发扬苗族同胞‘靠山吃山,爱林育林’的传统习俗,坚持以生态为底、文化为根、产业为基、村民为主,巩固杉树、桉树、油茶等经济林建设成果,大力发展林下灵芝及中草药、粮耳轮作、种桑养蚕等经济产业,突出推动原生态神秘苗族文化传承发展,着力将巧洞村打造成百姓富、生态美、文化特、产业旺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黄安志如是介绍道。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匡奇燃编辑宋洁编审陈俎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66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