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6/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科白癜疯医院是骗人的吗 http://www.txbyjgh.com/axhd/m/2034.html

巍巍万重山下,满载新鲜蔬菜的运输车日日奔向粤港澳大湾区,各族人民美家园、强产业、谋振兴,弹拨着自强不息的奋进强音。

粼粼光照湖畔,阿妹戚托小镇夜夜灯火灿烂,从大山里搬进城的群众,手拉手跳起“阿妹戚托”舞蹈,踏出富有节律的感恩旋律。

阿妹戚托小镇(陈亚林摄)

年5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 府正式成立。至今,35个民族共同生活的黔西南,已走过40年奋斗发展历程。

40年奋斗,似滔滔奔流的南、北盘江水,入珠江、到南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面融入全省、全国发展大局,多万各族人民承关怀而奋起、抓机遇而图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抒写下赶超跨越的时代篇章。

新歌续唱好前程

一唱乡村旅游兴,火了苗寨美了村。

二唱特色产业旺,壮了集体富了民。

三唱鲤鱼跃龙门,小康路上抖精神。

阿妹戚托舞蹈表演(陈亚林摄)

“五一”小长假来临,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村民打糍粑、蒸米饭,烤新酒、绣新衣,筹备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 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鲤鱼村与村民拉家常,话发展,勉励群众再接再厉、更上层楼,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的生活。鲤鱼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兴旺、强村富民的发展道路。

依托乡村旅游发展,村民吴定珍创办了民族服饰店,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她开心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来过我们寨子以后,寨子一天比一天漂亮,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男女老少都高兴,心里想唱的歌太多了。”

“自治州的发展历程,一直离不开 中央、国务院的支持和关怀。”退休老干部罗锦峰细数着建州以来的一个个重要时间节点、历史时刻,仍然激动不已,“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黔西南考察,到楼纳村、鲤鱼村,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问农事、讲 策、话发展,之后我们的发展步伐更快、变化更大了。”

年10月10日,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贵州兴义举行。图为万峰林(来源贵州图片库)

沐浴 的民族 策的阳光雨露,迎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黔西南自治州步履坚实、茁壮成长。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为4.2亿元,到年,增加到.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1倍,年均增长11.8%。其中年、年、年分别突破10亿元、亿元、0亿元历史性关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发展。

年到年,全州一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68.0%调整为17.6%;工业增加值由0.25亿元增加到.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倍;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2.1%提高到47.7%。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三五”以来,全州建成高标准农田78万亩,建成“五个百万亩”产业,培育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家;原煤产量由3万吨提升到万吨,发电量由.81亿度提升到.14亿度,发展壮大了登高铝、振华新材料、鹏昇纸业等一批工业企业,依托全省 地方电网,“煤电网产”加快融合;全州打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2个,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年均增长24.23%。

万峰林如诗如画

在至年贵州经济社会赶超发展的“ 金十年”间,黔西南经济增速至年连续三年位居全省 ,年位居全省第二,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

年7月,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在黔西南州调研时充分肯定:“黔西南州这些年的发展,就是贵州实现赶超进位历史性跨越的一个缩影。”

 拔掉穷根奔小康

黔西南是喀斯特地貌集中连片区域,贫困是长期压在各族干部群众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自治州的成立,几乎与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反贫困序幕同步。

在多年反贫困实践中,黔西南各族干部群众与自然环境作斗争,创造了石山区半石山区种植耐旱作物花椒与金银花,低热河谷种植水果、蔬菜等脱贫产业发展模式,用汗水和智慧书写并践行“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

晴隆县原三宝彝族乡,曾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也是全国 实施整乡搬迁的彝族乡。迁入地阿妹戚托小镇如今已发展成为AAAA级旅游景区,彝族女青年文安梅和乡亲们白天在附近的产业园上班,夜晚作为群众演员为游客表演民族歌舞,男女老少都有机会获得收入。文安梅的故事,是黔西南33.85万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告别深山、斩断“穷根”、奔向美好新生活的生动写照。

“十三五”时期,黔西南各族干部群众打硬仗、攻堡垒,拔穷根、奔小康。全州累计下达各级各类教育资助资金7.21亿元,资助贫困学生69万人次,实现“应助尽助”;个村卫生室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三重医疗保障” 策累计受益14.99万人次,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农村“危改”“三改”近3.2万户,实现“应改尽改”,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持续加强。累计减贫人口47.13万人,7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 贫困的标签。

飞天越壑好梦圆

群山叠翠,风和日暖。每天,兴义机场洒满阳光的跑道上的飞机起降,是兴义市民早已熟悉的一道风景。从兴义市飞往首都北京的航班,两小时即可抵达。

如今,兴义机场已先后开通了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等大中城市航线,打开了南来北往的空中走廊。

在跨越山海、向往诗和远方的征程中,黔西南人民“飞天越壑”的梦想正一天天地触手可及、一年年地变成现实。

年3月18日,南昆铁路全线铺通;年7月18日,兴义机场建成通航;年12月31日,望(谟)安(龙)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行……截至年底,全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2.26万公里,水运通航里程达公里,盘兴高铁开工建设,兴义机场2号航站楼建成投用,“五位一体”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天堑变通途,黔西南自治州开放、开发的步伐越来越快。年以来,黔西南连续五届承办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这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 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 、国际性峰会,盛会将黔西南丰富的生态人文资源推向全球视野。从万峰林出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走向世界,对外开放、开发提升到一个全新水平。

 绿水青山蓄动能

播种、管理、收割、装车,册亨县冗渡镇坛坪村村民王正琴和众乡亲的日常,就是把一茬茬的优质菜心送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在册亨县,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面积已达余亩。依托家门口的蔬菜基地,“王正琴们”的小康梦正逐步变为现实。

普安茶搭乘中欧班列直上俄罗斯,食用菌远销东南亚,薏仁米稳占国际市场……40年来,黔西南人民不断求索,全州上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财富不断蓄积、绿色动能不断增强。

截至年底,全州仅林下菌药种植面积就达27.03万亩,产值20.16亿元。以烤烟、茶叶、食用菌、蔬菜等十大特色产业为主轴,创立了“普安红”“薏仁米”“食用菌”等一批国字号农产品品牌,产业链链接到贫困村,产业链项目覆盖到贫困户,开创了农业发展新局面。

40年的精耕细作,黔西南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一产增加值由年的81.25亿元增加至年的.29亿元、年均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增加至元、年均增长12.4%。农业增加值增速连年保持6%以上,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

“十三五”以来,全州森林覆盖率由54.87%上升到61.2%,万峰林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 村覆盖率达到%,主要河流湖库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9年保持%,全州各(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7年达99%以上。生态红利不断显现,辐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贫穷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今日黔西南,城市“长”大了,城镇“长”特了,乡村“长”美了。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后发优势逐渐显现;天蓝、地绿、水清,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宜居、宜游、宜业,文化自信更强。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日子越来越安逸。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朝富摄

40年,正青春。今日黔西南,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省第十三次 代会谋划的发展蓝图,牢牢把握新国发2号文件 策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全力建设“四区一高地”,各民族牢记嘱托、团结奋进,大踏步迈向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俎宇

黔西南日报记者龙波罗康

编辑龙飘

二审刘思博

三审李劼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50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