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册亨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画好规划图、产业图、施工图、文明图“四张图”,扎实推进冗渡镇坛坪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彰显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力争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精心擘画“规划图” 坚持把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作为“重点工程”,强化规划引领,围绕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一张蓝图绘到底。 坛坪村一角覃达浪供图 明确目标体系。全面摸排短板问题,充分尊重村民意见,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科学编制坛坪村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工作方案、产业规划和村庄规划,同步完成村庄规划图、规划重点项目建设项目表、村庄规划说明和村民版规划设计,以年为时间节点,制定时间表,画出作战图,精准倒排工期,分类分步推进。 完善政策体系。认真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和《贵州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完善示范点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和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1+N”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年至年计划投入产业规划项目资金.62万元、村庄规划项目资金.12万元,目前已投入.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8万元。 构建工作体系。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构建党建引领、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长效机制,建立县领导联系镇、镇领导联系村、村支部书记联系重点人的乡土人才联络机制,抽调13名业务骨干组建工作专班,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指导、管理,确保项目达到规划要求和标准。将示范点建设纳入部门、乡镇目标绩效考核内容,持续压紧压实责任,构建全县一盘棋、拧成一股绳的强大合力。 系统布局“产业图” 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施蔬菜种植、矛香猪和肉牛养殖“一种二养”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坛坪村蔬菜基地王国义摄 打造蔬菜基地“新标杆”。在坛坪村建设亩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蔬菜基地,探索实施“返租倒包”模式,群众以元/亩流转给公司,公司再以小组方式划分责任田给当地务工群众,20人为1个小组,从播种、分苗到割菜由各组负责,各组从中获取0.7元/斤的收益。坝区蔬菜年产八茬,全年累计采收广东菜心余万斤销往粤港澳市场,创造产值余万元,带动群众就业人,人均增收2.5万元。 打造精致农业“样板田”。围绕“矛香猪”和“小母牛”精致农业样板田目标,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组织方式,推行代养模式,发展养殖零污染、零排放的生态矛香猪头,产值万元,群众增收28万元。引进香港小母牛公益慈善机构,户参与香港小母牛基金会西门塔尔能繁母牛养殖项目,每户享受项目基金1.3万元作为购牛资金,2年内母牛及所生牛犊全部为农户所有,2年后将所享受的1.3万元项目基金传递至其他未享受的农户,目前已新增牛犊47头。 建设种养结合“先行区”。以坝区蔬菜、矛香猪、肉牛产业为主导,配套建设产地贮藏、预冷保鲜、分级包装的冷链物流设施,辐射带动牧草种植亩,高粱种植亩,养鹅0只,带动户脱贫户稳定增收。依托红色文化和布依文化资源,带动乡村旅游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制定“施工图” 坚持用好典型示范、以奖代补、产权改革等机制,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积极性持续高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激发群众发展内生动力。 坛坪乡村新景覃达浪供图 “典型示范”倒逼干群动力。建设之初,针对群众担心破坏乡村风貌、建设不统一等顾虑,以开展一场政策宣传、组织一次工作遍访、发挥一支先锋队伍“三个一”活动为契机,做到讲清政策、讲清规划、讲清前景,建设农房整治、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示范户型,建设“积分超市”,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投入的劳动力或物件作为积分,兑现生活物资价值0元。建立“红黑榜”管理制度,评选“最美家庭”“五好家庭”16户,颁发“最佳参与者”“最美贡献者”“荣誉证书”10户,带动、倒逼村组干部和群众主动跟进。 “以奖代补”撬动群众投入。采取“财政奖补、群众主体”激励办法,将涉及建设项目农户按有劳动力有资金、有劳动力无资金、有资金无劳动力、无资金无劳动力4类实施,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群众主动拆除卫生环境差的室外简易厕所、屋顶蓝皮瓦彩钢棚等,献出石磨、瓦片、瓦罐等“老物件”,献出空闲地建设村级公共区域,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垃圾清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体进度70%。 “产权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围绕“构建1个扶贫资产管理体系,优化家底和产权2本台账,做实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到户类资产管理3种运营方式”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扶贫资产管理工作,确权颁证11个扶贫项目资产,扶贫资产产生效益按照日常运转占10%、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占20%、村民分红占40%、公益事业占30%进行分配,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积累20余万元。 聚力绘就“文明图”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自治为根本”的乡村治理模式,推动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文明乡村。 村级公共区域覃达浪供图 强化法治保障。加强法治乡村和数字乡村建设,以村(居)民说事室、“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为载体,将全村划分为9个网格,选配9名网格长,轮流开展群众说事制度宣传。完善信访诉求“分级负责”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深化自治实践。建立健全民意征集、沟通酝酿、意见反馈等制度,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处理农村重点事务中的运用。细化12条村规民约,建成坛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倡导推行“红事简办、白事俭办、小事不办”等文明新风尚。依托红色文化和布依文化资源,建设红军馆、文化馆、乡贤馆“三馆合一”,建成全县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累计培训余人次。实施“筑坛引匠”人才回引工程,引导在外乡贤和“新村民”以创新创业、发展就业、援建项目、助学助教等方式贡献力量,目前共吸引16名人才返乡。 提升德治水平。以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契机,持续规范党员队伍建设、组织活动、服务群众、工作任务等,引导全村31名党员在乡村振兴中冲在前、作示范。持续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开展“感恩约定”和“励志、温暖、洁净”三个专项行动,定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评选“孝老爱亲示范户”“勤劳致富示范户”,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匡奇燃 编辑段源兴宋洁 编审陈俎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29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