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3/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

原创黔西南日报中国黔西南

册亨新市民点赞新生活: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百口出乡的路

自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以来,册亨县百口乡户名群众搬出大山,集中搬进县城变身新市民。

老乡进城后,该乡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深入完善“五个体系”建设,引导鼓励群众就业创业,结合“国储林”项目盘活农村“三块地”,让搬迁群众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快速融入新生活。

百口居住区

在各种政策激励下,不少新市民搬进新家后走上了创业之路,扔掉“锄头”拿起“秤头”,成为生意人。如今,大部分新市民搬进新家三年有余。日前,百口乡开展“感党恩,数变化”活动,带领乡亲回乡看变化,乡亲们无不点赞新生活,感叹“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李忠海:早想进城安个家

李忠海的家具店

李忠海的老家,在百口乡各江村八路组。近日,他从县城凌晨5:30驱车出发,到达八路组时,已是上午11点多。

“现在好了,村里通了水泥路,往返进城一天时间就能搞定。”在李忠海看来,一天时间能够从老家往返跑县城,已是很大的变化。因为在很早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集市百口乡赶集,单程都得走五六个小时。

李忠海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各江村没有修通公路,为了卖几只鸡换点盐巴钱,凌晨两点就得打着手电筒出门,天亮了都还没到集市。然而,当卖完鸡买上家里需要的东西,回到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

赶百口、赶弼佑、赶双江……一处比一处远,一处比一处花的时间多,村民们有时只是因为听人说哪里收购桐果的价格要高几分钱、哪里卖药材要好卖一点,就会不顾行程远近而选择去赶那个地方。

“对于各江村凡是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的人来说,交通不便,简直就是一道难以跨越的记忆鸿沟。”李忠海说。

年,李忠海到县城学驾照,之后贷款买车做起了生意,专门开着车到老家收购桐果、废铜烂铁等。

再后来,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到城里优质的教育,李忠海索性在城里租了一套房,将妻儿全部接来,一家人开始了县城的蜗居生活。

“那时候,心里就特别想在县城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没钱。”李忠海说,当借好钱,房都看好的时候,突然听说有易地扶贫搬迁这样的政策。

“这个政策就像一场及时雨,再晚两三天,我房子首付都交了,那现在我就不可能这样放开手脚去做生意,而是每个月愁着如何还房贷了。”

李忠海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他免费住进了县城的新房,感恩党的好政策,让他们一家人至少要少奋斗10年。

年1月,李忠海一家搬进了新家。去年,他的儿子也不负家人期望,考上了大学。而现在,他一边让老婆管理着家具店,一边又着手在老家和朋友一起养了40多头黄牛。

“三年时间,易地扶贫搬迁让我从贫困户一步步变成致富带头人。可以说,我现在的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回到老家,看着房前屋后杂草丛生,李忠海感慨生活变化,思绪万千。

罗仕明:苦日子一去不回

罗仕明在超市收银

对罗仕明来说,易地扶贫搬迁是他的第二次搬迁。年龙潭库区建成,罗仕明就是当时的库区移民之一。

两次搬迁相比,在罗仕明看来,是一次比一次更上层楼。

第一次搬迁时,因为水位上涨迅速,罗仕明开车帮人家搬东西,别人家的都搬出来了,最后自家的却来不及拉出来。“当时搬出来的时候,百口新街并没有建设,住了一年的工棚,自家的房子才建好。”罗仕明回忆道。

那一次搬迁,罗仕明感觉自己经历了最难熬的苦,他在心里笃定,这辈子再也不想搬第二次家了,自己开货车,管一家人的下半辈子不成问题。

年,百口乡动员老百姓搬迁时,罗仕明怎么都不同意。他担心搬出来离开了土地家人无法生存,再就是经历了那次库区移民,不愿自己和家人再折腾受苦。

罗仕明的思想转变,是因为他时常想起两场刻骨铭心的雨。

年中秋节,罗仕明拉着货从百口跑到双江,尽管只有10多公里的路,但因下雨,前进和后退的路都被冲垮。因车里有贵重物品,等修路的两天里,他就守在车里,只能吃用河里冷水泡的桶面。

年8月13日,一场大雨导致山体滑坡,百口乡仅有的两条出乡路被堵住。当时正值孩子报名读书,罗仕明光脚背上孩子,踩着泥泞从滑坡处走过。因为看不到泥土里是什么,他一脚下去,脚踝处被锋利的石块割破,疤痕现在都还在。一想到这些艰苦的日子,罗仕明最终决定搬了。年7月,他搬到了百口新市民居住区。

如今,罗仕明在小区楼下开了一间小超市,自己和老婆卖百货,女儿经营收发快递。“一天坐着只管收钱,再也不用过那种吃冷水泡面跑货车的日子了。”小卖部每天进账多元,但凡有人来买东西,罗仕明都乐呵呵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杨芳:城里生意真好做

杨芳在包粽子

杨芳也是经历过两次搬迁的人,而在易地扶贫搬迁之前,她在百口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杨芳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到县城里来做生意,更想不到自己做的东西会畅销网络。“这城里的生意真的好做,难怪以前的老人都说城里人日子过得好。”杨芳感叹道。

和罗仕明一样,杨芳开了个超市,卖些百货。但不同的是,她还利用空闲时间,做艾叶粑、褡裢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布依族特色食品,而且通过电商销往了全国各地。

“有时候网上订单多,我就请人来帮忙做,他们做一个可以得5毛钱报酬。”杨芳介绍,之前每年做这些都能卖四五万块钱,今年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一方面肉太贵,估计收入会少一些。

说到收入,杨芳掰着手指头数,她一边在网上卖特色食品,一边守超市;老公给人开工程车;老家山上种得有杉树、桉树、油桐、油茶等合计多亩。“一年下来具体收入多少没算过,但日子是一年比一年过得红火,越来越有盼头。”杨芳笑着说道。(文/图特约记者匡奇燃)

来源:中国黔西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73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