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县以科普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儿童成长研学之旅“插秧时,要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秧苗的根部,掌心朝向秧苗,向下插入泥土中……”在黔西南州册亨县者楼街道高峰村稻香农场的水田里,儿童研学团带队老师郭友龙挽起袖子和裤脚,一手攥着秧把,一手插秧苗,正在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给同学们科普插秧的方法和水稻生产发育的特点,并为大家创造与大自然深度接触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田园之美,也更能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郭友龙告诉记者,在册亨,像这样的研学活动已经成为很多孩子打开周末的新方式,在接下来的暑假,他所供职的贵州趣动玩家有限公司的工作也主要以研学为代表的主题游开展服务,针对暑期研学旅行的出游需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特征,不断“上新”多元玩法的研学旅行产品,提升内容的专业性、趣味性、时代性。“随着假期的结束,整体回暖的国内旅游市场与黔西南得天独厚的夏季气候条件与旅游资源,使得体能拓展、地质科普教育、自然生态教育、贵州龙考古研学、少数民族文化研学、农业产业研学、红色文化游等多个研学旅行产品线路迎来预订热。”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扎染研学研学是知行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在黔西南州,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研学中收获知识,研学游的内涵不断丰富,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黔西南州充分发挥优势,积极为学生劳动实践搭建教育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研学劳动实践基地、创新开展研学劳动课程,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需求。推动校企实践教育事业发展,形成一批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提升黔西南州劳动教育工作水平。研学团共同研学扎染工艺“同学们,化石形成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化石修复需借助显微镜,观察它的结构和形态,再用气动锋笔枪在上面慢慢修复,剥去上面的围岩,让它的骨骼结构暴露出来。”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乌沙镇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内,化石修复师王云忠“唤醒”贵州龙化石的讲解和操作吸引了许多学校师生前来研学,通过科普学习,学生们了解到距今2亿多年的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的“前世今生”。据悉,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以提炼主题故事、突出标本展示、满足科普需求为定位,打造起集“科普+信息+游客+休闲+娱乐”五心合一的地质公园博物馆。同时,该博物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好社会教育职能,特别针对广大青少年做好研学接待服务工作,做好与各地学校、研学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策划各项研学活动、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科教活动,并推出了化石模型制作、原位馆化石残片采集体验、拓片制作等体验项目,真正让青少年在游中“学”。贵州龙化石研学之旅这些是黔西南州研学游快速发展的典型和缩影。一直以来,黔西南州结合贵州旅游的特点,围绕全力打造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文化旅游中心的目标,整合州内现有旅游资源,推动研学旅行发展。?早在年,黔西南州就组织由州文旅集团编制了《黔西南州全域研学旅行发展专项规划(—)》,规划围绕打造义龙三叠纪贵州龙科普研学营地、晴隆红色教育研学营地、册亨劳动实践研学营地等,逐步形成以兴义为中心,以义晴隆、册亨为示范区以自然科普教育、红色教育、农耕教育、民俗教育为主题的“一心三区四线”精品研学旅游路线。提出打造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研学旅行目的地,创建“研于山海间·学在黔西南”研学旅行品牌。同时编制了《黔西南州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管理规范》,范围涵盖了研学旅行基地的总则、基本要求、运行管理、研学体验、交通要求、安保措施、费用减免、信息化服务、评定与复核等内容。在提升研学服务质量、加强研学行业标准建设、推动研学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黔西南州结合规范要求,联合文化旅游、体育、教育等主管部门,逐步组织州内符合条件的基地,开展申报命名黔西南州研学旅行基地工作。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各民族特色村寨学校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课程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并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全州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艺术家进校园、传统节日主题教育、布依族苗族文化进校园、进研学营地、开展丰富研学旅行产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雯杨瑶编辑段源兴二审宋 洁三审陈俎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67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