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编者按——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耗国和第一大木材进口国,木材对外依存度超过50%。目前,全国呈现木材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进口受限”的态势。为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实现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木材安全战略目标,我国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   国家储备林是指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的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   当下,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为一体,融林产品供给、生态保护调节、生态文化服务和生态系统支持多功能于一身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已然成为贵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重要抓手。

册亨县郁郁葱葱的杉树林。

为国储良材为民谋福祉

贵州大力实施国储林项目带动群众增收

不沿海不沿边,深处西南山区的贵州,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先天条件,决定了贵州林业肩负着生态建设和助力百姓脱贫的时代使命。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也是国家储备林建设7大区域的西南适宜地区,是国家储备林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省建设国家储备林的总体目标: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储备林基地,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万亩,发展林下经济万亩。项目建成后,年蓄积净增万立方米,到年,国家储备林建设将达万亩。

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绿色发展理念,省林业局按照“生态保护、兴林和富民三结合”方式,组织编制了《贵州省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方案》,年又提出了确保“融资亿元、实施万亩”的年度目标,强力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   截至11月中旬,全省国家储备林项目累计完成融资.64亿元,实施面积.18万亩,带动20.02万户70.73万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户均增收1.8万元左右。全省79个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单位已新增开发就业岗位1.56万个,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国储林项目创造1.5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任务。

茂密的森林资源。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创新建设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省林业局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国开行贵州省分行、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省金控集团成立了联合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各市州县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共同推进项目建设。构建起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打破以往由林业部门一家对项目进行建设的模式,采取“林业部门+金融部门+平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设项目,拓宽建设主体。   提高造林标准,提升森林质量——   相较于以往贵州至元/亩的营造林标准,国家储备林建设将营造林标准提高到至元/亩左右,解决投入标准低、营造林质量低的问题。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工业林原料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增强优质木材培育、储备和生产能力,改善贵州省林分结构单一、低质低效林普遍的现状,达到全面保护天然林,科学修复退化林,积极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的目的,扩大了绿色生态本底,全面提升了贵州森林质量。

赤水古树参天。张晓劳摄

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探索创新直贷和PPP两种融资建设模式,通过撬动社会资本与金融资本,打破传统的国家财政单一投资方式,加大项目投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绿色产业基金,实现投贷联动,解决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贵州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施策”的原则,探索出了有别于其他省份的国储林项目建设模式。   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项目通过林地流转、林木收储、参与项目建设等形式,让林农直接快速获得经济收入。尤其是探索“储备林+”建设模式,利用融资货款20%的资金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业产业提供资金保障,引入市场主体,集约化、规模化开展森林经营,打造林下经济,实现以短养长、多种经营,有效带动林农参与林业项目建设、转型发展,振兴乡村经济,实现增收致富。   省林业局局长张美钧说:“建设国家储备林,最终可以实现国家得林木储备、社会得生态、地方得投资、企业得效益、农民得收入的多重目标。既是保障国家木材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生态园林。史开荣摄

——盘州——“三变”改革绿了荒坡富了群众林波绿野,秋色如画。今年,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任广卫又迎来了大丰收。   “以前觉得路边这个野生果子没啥作用,现在才知道这是个宝哇,靠着它,我们生活比以前好了几倍哩!”任广卫一边计算着今年的收入,一边不住感慨。   任广卫口中不住赞叹的是盘州市的刺梨主导产业,也是盘州市国储林项目建设中集约人工林栽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益于农村产业革命纵深推进,盘州市以绿色经济为抓手,依托产业扶贫、国储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刺梨产业,让荒坡恶石山上遍地开出绿色产业之花。

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刺梨园。

昔日,守着荒山饿着肚。如今,任广卫跟着村合作社发展刺梨产业,通过流转土地与林地务工、自家种植刺梨等方式,变身“产业工人”,手握土地、林地“股权”,勤勤恳恳耕耘,家庭年收入7万余元,尝到了生态红利的甜头。   享受到国储林项目福利的不止任广卫一家。盘州市竹海镇小坝田村的孙元启当了30多年的护林员,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守着老厂国有林场。今年,在国储林项目推进建设下,林场发展起了林下胡蜂养殖产业,国储林项目实体运营公司聘用63岁的孙元启每天精心照料着余窝胡蜂。除了管护林子的津贴,孙元启每月又多了0元的收入。   按照规划,年至年,盘州市国家储备林建设及林业产业扶贫项目建设规模为50.1万亩,总投资36.39亿元。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9万亩,现有林改培29.22万亩,中幼林抚育11.88万亩。

森林小镇,盘州市竹海镇。洪真碧摄

“项目采取PPP合作模式,国家开发银行大力支持,政府高度重视,由贵州宏财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政府出资方代表,六盘水市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大连金普新区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社会投资方,三方共同组建储备林公司,根据‘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股、合作共赢’的思路,大力推动盘州国家储备林建设。”盘州市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朱昌平介绍,借助大连市与六盘水市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凝聚两地银行、社会力量多方参与,提供资金、技术及市场渠道等,加快推动项目建设。   该项目启动以来,全力聚焦林农收入。以“三变”改革为引领,形成“土地变资产、林权变股权、农民变工人”的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赋予林地实际经营者在权属证明、林权抵押、林木采伐审核审批等方面的权益;通过发展刺梨、元宝枫等林业产业保增收,引导林农以林地合作、入股等方式参与产业建设,初步形成了“‘三变’+土地流转+林业产业发展”“‘三变’+劳务输转”“‘三变’+技术管理”的扶贫新模式,有效促进了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山林增绿,走出了一条具有盘州特色的农村林业“三变”改革之路。   截至目前,盘州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涉及登记在册的贫困人口15万余人,完成融资31.35亿元。

盘州市保基乡风座村古榕树王。张从文摄

——毕节——

回归本源,打造生态富民好产业

青山如海,连峰际天。   毕节,一个曾经被视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年森林覆盖率只有14.9%,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   生态优先,绿色先行。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后,毕节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工作,先后被列为“长江经济带试点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6.45%,成为花海毕节的“绿色传奇”。

如今,全省加快推行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毕节再次主动出击,总规划面积万亩,总投资.08亿元,采取PPP模式实施,分三期建设推进,成为全国地级市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国储林项目,也是毕节市有史以来造林规模最大、投资额度最高、贷款政策最优的生态建设项目。

“毕节国储林项目涉及面积之广、投资之高,对于我们每个实施主体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毕节市市长张集智说,“但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潜在巨大的市场效益,我们期待回归生态本源,创新产业发展多元模式,脚踏实地地将这个生态项目转化为生态美百姓富的好产业。”

毕节市绿林满目。毕节市林业局供图

作为长效产业,国储林项目建设周期长,见效相对缓慢,如何保障项目效益持续性?   “国储林是国家战略发展项目,市场前景巨大。项目建设前期通过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等方式,充分利用林地空间,采取‘国储林+’模式,发展林下种养产业、森林康养与森林旅游,能为国储林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同时,充分利用政策贷款的30年期限、低息等政策红利,高位推动,上下一心,不断健全产业链发展常态化,以国储林为‘药引子’,建立林业经济多业态产业构架,谋求更大的生态红利。”毕节市林业局局长喻祖常说。   为有效推进国储林项目快速落地落实,毕节市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储林项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了工作专班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由社会资本方与各县(区)政府出资企业组建全市8个县(区)SPV项目公司,负责全面开展国储林项目建设工作。为集中管理、集中决策,规范强化项目建设管理,根据毕节市委、市政府的相关专题会议精神,结合8个县(区)SPV项目公司实际运营管理的需要,通过授权委托管理的方式,成立毕节市国储林管理有限公司,通过构建“两级法人、三级管理”体系,在人、事、资本等方面进行全面统筹、指导、调度、监管全市8个县(区)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全面业务。8家公司由毕节市国储林管理有限公司全面统筹监管、调度,层层压实责任,有序推进项目落实。

按照“市级统筹、整市推进,分县实施、分贷分还,政社合作、绩效考核”的工作方案,毕节采取“1+8”(1市+8县区)的PPP融资模式,以“一个总体方案、一套可研报告、一个合同、一个实施主体、一个社会资本方、一套运营标准”进行整市推进,项目取得初步进展。

今年4月,金海湖新区小坝镇刘华社区贫困户郭宝科流转了10亩荒土坡地,“那几块地旱得很,靠天吃饭都老火,村干部来流转土地说,每亩每年元,5年一起发放,一开始我们还不相信会有这么好的事情呢!”当2万多元的流转费用拿到手里,郭宝科不住地点头。   黔西县金碧镇杨家店合作社育苗基地里,10余名农户正在为栾树苗除草,每天他们能领到80元务工费。在项目推动下,杨家店村凭借丰富水源和肥沃土地条件,引进市农投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建设林木苗圃两个,涉及面积1余亩,主要培育皂角、栾树、香樟树等树苗,预计全年纯收入可超万元,带动余户余人就业,每年实现户均增收余元。   秉承“国家储备林,储备我们的未来”的理念,以“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效益”为目标,毕节不断有序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

黔西县金碧镇杨家店合作社育苗基地里,农户正在除草。吴传娟摄

——江口——

茫茫林海铺底色生态经济比翼飞

江口,地处生态旅游胜地梵净山脚下,是铜仁市母亲河锦江的绿色屏障。年,森林覆盖率高达77%,居全省第二,堪称地球上同纬度的“绿宝石”。   初冬时节,行走在江口大地,连绵的绿色,从山地、丘陵向乡野蔓延,把大地连成浓绿的一片。绿水、青山和那渐渐散开的薄雾,构成一幅无与伦比的水墨画,令人心旷神怡。   在国家储备林建设省级标准示范基地江口县民和镇艾坪村,年初栽种下去的楠木苗正在茁壮成长。10余名村民在基地里忙着给树苗修枝、除草。

年春季,江口县民和镇艾坪村村民在国家储备林基地植树。李鹤摄

“这些种树的地方,还有10余亩是我家的呢!都是些荒山次地,我年纪大了,种不过来,现在流转给村合作社种树,自家还拿到了土地流转费,可真是一举两得。”60岁的村民满芝兰高兴地说,从种树开始,她就到基地一直从事栽苗、除草等工作,只要基地有活干,她都会去务工以补贴家用。   漫步山野,望着随风摇曳的树苗,艾坪村村主任肖开龙甚是喜悦,他顺手拉着一株近1米高的楠木苗,感叹道:“长得好快哟,明年二三月,树苗下套种的黄精也长出来了,到时我们可真就能看到‘黄金’了!”   近年来,依托宝藏般的森林生态资源优势,江口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抢抓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机遇,树立“为国家储林、为大地增绿、为农民增收”发展目标,创新“三个三”工作机制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促进全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年至年,江口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为32.52万亩,项目涵盖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分六期实施。今年以来,江口精心组织,抢抓时节,高位推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在全县掀起了比质量、赶进度、出精品的建设热潮,成为全省率先启动集约人工林栽植县之一。

江口县民和镇艾坪村村民正在国储林建设基地除草务工。

项目建设启动后,江口推行了“国有企业+合作社+农户+绿色金融”的合作模式,农户通过合作社以闲置坡地和闲置林地入股,优先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以及边缘户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入股。   造林绿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土地、林地、荒山逐渐被盘活,群众获实惠。但同时,面对林业效益周期长,短时间内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空档期”,怎么办?   “管护费、土地入股费,都需要钱,我们不能拖欠。”作为江口县国储林项目实施主体,梵净山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震说,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公司利用农发行提供的“金融活水”,积极探索出林+中草药、林+食用菌、林+家禽养殖等“林+N”的经济模式,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用于储备林管护和土地入股费,“以林养林”“以短养长”,稳固资金周转。

新植的楠木苗。

让山野披新绿,让群众得实惠。通过国储林项目的实施,截至11月中旬,江口县累计用工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发放劳务费万元;与区域内群众人签订了《江口县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森林管护责任协议书》,项目经营期(30年)内,预计每年可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4万余个、务工增收余万元。   截至目前,江口县共完成集约人工林栽植面积1.52万亩、中幼林抚育1.1万亩,现有林改培0.6万亩,国储林项目有序稳步推进。     风一吹过,绿浪翻滚。江口大地茫茫林海铺底色,生态经济比翼飞,江口人民正全力以赴用绿色描绘美丽家园新画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金忠秀吴传娟李昌贵

编辑方春英唐怒娇

编审陈毓钊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37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