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采访手记 刘粒粒:“请一定让我去”!今年这个春节,我在抗疫一线做报道病毒来袭,武汉生病了,很多城市都生病了。当大多数人都戴上口罩宅在家中时,有很多人正在逆行。他们奔赴一线去支援,去战斗,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拼搏着。这些人中,有一群特殊的“逆行者”,他们用笔、用相机、用镜头,观察记录着这场战役的过程。贵州广播电视台战斗在一线的记者们,将用采访手记带大家了解最真实的“战疫”故事。今天,为大家带来手记的是贵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刘粒粒。大年二十九,刚从册亨县走基层回来,我就听到了武汉“封城”的消息。那是我曾经求学7年的城市,那时候我才察觉到,这一场疫情,似乎有点严重了。大年三十到初二恰逢我值班,按照往年的安排,这几天我应该去去孔学堂拍庙会,逛逛观山湖拍灯会,做一些有年味的新闻。不过,今年因为疫情,这些大型活动都取消了,贵州启动了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我接到电话的时候,春晚已经播出了两个小时,制片人说,明天8医院。好。我马上起身打电话,写提纲,请求院方如果可以的话,请让我们去ICU采访,那里正在救治一名确诊病人。但是我妈吓坏了“啊?真的要去啊?”我爸说,“去,应该去,我送你。”那大概是最安静的一个除夕夜,没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我在被子里刷了一晚上武汉的消息,到底怎么样了,我不知道。但还好我是一名新闻记者,我能让大家知道,现在贵州怎么样了。大年初一,贵州下了很大很大的雪。路上,我突然有些紧张,情况比我想象会更好?还是更差?窗外,纷纷大雪落到对面大楼的楼顶上,我拍下来发了一条朋友圈,照片上写着:赴汤蹈火,竭诚为民。采访现场并没有我想象的热泪盈眶。5个科室的主任都接受了我的采访。时间仓促,大家简短地介绍了科室的情况。重症医学科的沈锋就是那位确诊病人的主治医生,从21号开始,他们全力救治这名患者,令人高兴的是,患者的生命体征已经平稳。在发热门诊,我们看到了当值的穆茂医生。因为不知道来问诊的患者哪个已经被感染,所以发热门诊也是一线中的一线。穆医生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面罩,和患者距离不足一米。我需要将话筒凑得更近,才能收录下他的讲话。而他每天要穿着这套厚厚的装备至少工作8个小时。前一天,这里就接诊了名患者。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发回了现场视频,“这里是门诊大厅;这里是发热门诊;这里是感染病房门口……”我们往返几栋楼之间的时候正是雪最大的时候。一直到下午6点交完片我才发现,我的鞋还是湿的。那天很多人在朋友圈为我们到现场的报道打气,有说加油的,有说看哭的。那时候只觉得自己很幸运,幸运的是这天我值班,幸运去的是我。我所在的融媒体中心是一个素质过硬的专业团队,我知道大家都会和我一样,接到任务,绝不推脱。没有被允许进入ICU,甚至进入感染病房,没有能直接和工作中的医护人员对上话,没有能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工作的画面。昨天,我梦见终于可以走进病房,近距离拍摄救治现场、抗疫现场,可以每天用手机传回现场Vlog。也许,这只是我作为记者的本能,想离现场近一点,更近一点。那天去的时候,车上正播着《明年今日》,当时我就在想,一切都会过去,明年的春节,又是一个幸福的年。记者:刘粒粒动静贵州
|